梦回清朝,有一个人徘徊在众人视线之中。他心怀救国之愿,就算是内忧外患不断,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他就是曾国藩。人们常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曾国藩作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自然颇受瞩目。谈到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2016年3月18日晚7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逸夫礼堂座无虚席。历史学者张宏杰做客第86期思创论坛,同石大师生一起聊聊《从曾国藩看清代政治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曾国藩作为一个如此特殊的历史人物,自然饱受争议,而在张老师的眼中,曾国藩拥有着常人往往缺失的恒心与毅力。张老师从曾国藩身上所探求的,并不只是他的发迹史,他的功过是非,而是他的品格,他的精神追求,继而从他的身上去发现晚清时期的社会百态。以一人去看一个朝代,向人们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清朝,以及不为人知的清朝官场众生相。
张老师先从曾国藩的账本说起,账本虽然平常,但是生活中的琐碎都被曾国藩一一记录。张老师据此向我们介绍了明清朝代的薄禄制度,曾在当京官时期的收入很低,支出却很高,只有一百多两的俸禄却要花六百多两在租房、应酬、买衣、出行上,那他又是如何弥补这么大的财政赤字的呢?首先是在中进士之后的自筹,其次是冰敬和炭敬,最后就是借债。其实当时的京官还有另一种收入来源,也就是灰色收入,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这方面的收入。这样的制度甚至让官员不能丰衣足食,所以也变相地促使了贪官的形成。当然,曾国藩还有每天用小楷写日记的习惯,立下“每天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的标准。
张老师多次谈到曾国藩的简朴。咸丰十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虽有18000两养廉银,却仍过着简单的生活。他的服装破旧得并不像一个做官之人,就连他的秘书在回忆录中也写到“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他从不涉及灰色收入,虽然作为官员也会有下属的一些油水,但是对于小金库,他也是取之有道。就算他不是清官,也绝非尸位素餐的贪官。
历史中不缺少清官,比如明朝的海瑞,但是纵观海瑞一生,却是政绩平平。虽然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因为他清楚一点,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如果想成就救国大业,人际交往必不可少。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
虚虚实实曾国藩,他用自己的处世之道,为晚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传奇一生自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的,而官场的是非对错也是一门学问。希望这样一次对曾国藩客观全面的剖析以及对清朝官场的解说能带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迪。
张宏杰,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作家、历史学者。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作品。2013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