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董斌,副教授,指导本科生卢珊珊获得第11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奖(全国20篇,山东省唯一,学校首次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指导本科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2项(国家级4项);指导本科生参与发表SCI论文60多人次,其中本科生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包括1篇SCI一区,2篇二区)。指导理学院化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卢珊珊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1篇,获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第16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活动大赛校赛第1名、第16届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奖等荣誉。
【人物事迹】
“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功利性的态度来做科研,你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实验室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听董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他常常把搞科研比作拍电影,“每一个人都是从群众演员开始做起的,没有几个人生来就是主角。而且每一个完美的镜头就如同我们文章里呈现的数据,都是经历了无数次认真而枯燥的重复才获得的,必须有这种坚韧的精神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因此,过程才是科研训练的真谛!在充满坎坷艰辛的科研之路上,最美的其实不是山顶的风光,而是沿路的每一处景色,因为学无止境,到了山顶你会发现:一山更比一山高!在董斌看来,大学生创新实验对于本科生来说是一个科研训练的难得机会,而这个“训练”贯彻在整个流程涉及到的所有环节。实验结果往往是不可预知的,而训练过程中沟通交往能力的提升和动手实践的收获却是实实在在的。做实验就有不成功的可能,但你必须表现出一个相想成功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抱着功利性的态度去做科研,你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搞科研就像拍电影一样,每个人都是从群众演员开始做起的,没有人生来就是主角。不用抱怨客观条件,真正的好想法也都是被逼出来的。
回首过往,在教学过程中,有艰辛、有付出、有委屈、有压力,但更多的是一次次跨越荆棘之后的幸福与满足,一次次战胜自我之后的收获与成长。董老师深感教师使命之神圣、责任之重大、担当之力量。展望未来,他也将永葆“用爱去感化,用心去陪伴”的理念,引领学生在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