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乡村振兴与城市建设的趋势也在国内掀起了热潮。为更加了解到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的有关内容以及现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组织了三支队伍前往不同的地方进行现场调研:无废威海实践队、鲁甸实践队以及凭实力实践队。
寻访外地家庭,情系社会基层
七月十七日至七月十八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凭实力调研队前往青岛市黄岛区武夷山劳动市场和黄岛区黄山中学开展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现状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学生现状,同时收集家长意见。
实践队在调研中访人才市场,知基层情况,在武夷山劳动市场,他们用爱心和热情感染每一位受访者,摸清真实情况,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实践队走进黄山小学,情系社会基层,在黄山小学,他们亲身体验,参观孩子们的教室及活动场所,采访老师,与同学交流,对现阶段农民工子女入学状况以及政策展开深入探究。
实践队员张靖宇说:“在武夷山劳动人才市场,我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招工广告与熙熙攘攘的务工人员,天气炎热,汗流浃背,到了中午依旧聚集着大量务工人员,黝黑的皮肤淌下滴滴汗水。明明有众多空岗位,却仍然有大批大批的失业人员,他们肩上扛着家庭,更扛着子女的未来,我心中不仅为他们着急与担心。”
“看到学校建设的现代化,每一张学校的照片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孩子并无差别,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茁壮的成长。社会各阶层都在关心外来人员的子女并付出努力,他们的以后,必将更加美好。”实践队员赵振说道。
“而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种种问题。而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焦点关注。能够看到国家,社会,每个人都在关心这个问题,能够清楚的了解每一项政策背后的用心,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地方。”实践队员王佳楠说道。
深入探索“无废城市”工作模式,切实推进无废建设行动
感受特色发展,体验无废魅力,暑假中,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6位同学赴山东省威海市开展了““无废城市”创建过程中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模式探析——基于山东威海的实地调研”的社会实践。
实践队在调研中感受着一个城市无废建设建设的发展历程,从威海市环翠区的智能资源回收房中感受垃圾回收不断便利、智能化的过程;从荣成市的固废处理站中感受到变废为宝的内涵;从环保局的走访中体会相关机构人员兢兢业业的品质,踏踏实实做事的态度;从住建局的调研中认识到“无废城市”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措施对城市进行管理和维护。
“在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无废建设”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看到无废小学试点的建设,废物不出校园,这激励着我们不仅要做见证者,更要做参与者,鼓励我们改革创新,为人民服务,对建设美丽中国,切实推进无废建设行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无废威海”实践队队长陈蔚说道。
“调研期间,团队合作有条不紊,忙中有细,六个实践队员迅速磨合,分工明确,战友情节在工作中迅速擦生。” 队员杨东乔坦言调研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此次社会实践对我最大的影响浓缩为一句话,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队员何宗林表示:“垃圾分类的意识在不断形成,而且相应的企业也在不断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垃圾回收装置会更加科技化,便利化,会遍布威海甚至全国。”“我们愿意为推广“无废城市”模式贡献一份力量”其余队员说道。
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美丽中国校园大使团队鲁甸行调研队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乡开展社会调研,探究脱贫攻坚新模式。本次活动由石油工程学院石工1704班梁童组织,带领6名队员实地走访,开展现场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询问大山包乡政府工作人员大山包发展情况、扶贫进度等,调研队员了解到大山包目前着力发展的特色产业。一是大山包发展旅游产业、特色小镇、振兴文化旅游业独特扶贫政策,通过多种举措精准扶贫,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旅游管理制度存在疏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般,个别景点仍有安全隐患,且其地理位置偏僻,“教育难、医疗难”等问题仍未解决。二是发展水果产业,调研队以昭阳区为代表探究昭通市水果产业发展模式。昭通市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其中昭通苹果更是销往全国,昭阳区苹果产业基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对当地的脱贫攻坚有很大的支撑作用。
此次的社会实践不仅让同学们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而且让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了解生活中的一点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