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应云菲,共青团员,新能源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7级本科生。曾担任队长带领支教队开展留守儿童陪伴夏令营,筹集资金、物资近4万元;担任爱随心行公益助学团队团长,带领一支实践队、四支支教队,近200余人,奔赴3省5地,累计走访4000公里开展实践活动;投身公益创业,参与成立了青岛西海岸新区爱随心行公益服务中心,并担任副理事长。累计志愿服务600余小时,获省三下乡优秀学生等个人荣誉10余项;获阿克苏诺贝尔大学生社会公益奖等省级及以上团体荣誉20余项。
【人物事迹】
“我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做些什么。”在谈及投身志愿服务的初衷时,应云菲说。在过去两年半的大学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充盈着她的生活:去社区服务,开展特色课程;去山区支教,开展陪伴夏令营。在累计长达4000多公里的支教路、长达6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背后,是她“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的坚定信念,是她在公益活动中奉献自我的青春力量。
应云菲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缘分起于高中。在英语老师的号召下,她主动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济南市商河县助读助学。进入大学,她加入了爱随心行公益助学团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奉献给了志愿活动。“既然有什么事是我能做到的,我不妨就去做一做。”正是这份简单但浓烈的热忱,让她初衷不改,不断前行。
作为支教队队长和爱随心行公益助学团团长,应云菲带领一支实践队、四支支教队近200余人,奔赴3省5地。应云菲至今还记得山东费县的那个小男孩。与奶奶相依为命的他内向、孤僻,几乎不与同龄人交流。“我才不会相信你们的话。”当志愿者做出明年再来的承诺时,他漠不关心地说。但当重逢的那天真的来临时,他却从早晨开始就在村口耐心等待,伸长脖子看从车上下来的每一个人。“支教不是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而是相互陪伴的温馨故事,她只是恰好有幸参与了孩子们的成长。”她说。
大二时,即使课业负担很重,她却仍然选择了坚守,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陷入了一次次的自我怀疑,她和其他三个姑娘一起撑起了这个近两百人的大团队。这一年的时间,她带领团队多次开展助学活动及公益交流宣讲会;跟踪教育支持周末营的开展;从周边起步公益助学,为社区周边小学带去百余节特色课程;开展远程教育项目200余课时,影响两个省市三所学校;开展西遇·走向西部高校华东地区公益宣讲会等活动,共获得奖项十余项,媒体报道千余次。
她从社团工作做起,一步步带着公益创业走向了社会。她参与发起牵手成长公益创新平台,成立了青岛地区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型民非机构和唯一一家聚焦高校青年公益发展的公益组织,创造性地通过“资源交互+公益”的模式,打造了一个包含公益青年、爱心企业等多方位的资源支持平台,致力于陪伴乡村儿童和高校公益青年共同成长。“这一路走来,有质疑,也有感动,但我不曾后悔,我很幸福能够做这件事。”
她的勇敢、坚持源于热爱,源于心底汹涌澎湃的善良,源于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在她身上,有一种时代青年的当担、魄力。她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等之美,动人心魄!
【作者:姜宇为 王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