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多么熟悉又充满神秘与诱惑的神圣之地,浩荡的长风吹过山谷,奏响的是这片土地上风土人情的魅力旋律,粼粼的碧波淌过河面,流出的是这片土地里蕴藏的绚烂文明。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新疆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变得愈加美丽富饶。为进一步探寻新疆的变化,展示新疆焕然一新的面貌,7月10日至7月3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蓬松的头”社会实践队赴新疆玛纳斯县、新疆乌鲁木齐市开展“探寻新疆变化,点赞美丽新疆”实践调研活动。队员们亲历实践地感受家乡的变化,并通过观察、采访、记录和新旧照片的对比等形式来向群众宣传并展示家乡的变化。
弃湖变景区,看无人区如何重现生机。实践队员来到了新疆第二大湿地公园——玛纳斯县国家湿地公园,队员亲自参观并体验了湿地生态运作系统,并对一位老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据工作人员回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的开荒种棉,过度的砍伐放牧使湿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里部分湿地变成了耕地。实践队员查阅资料得知,2010年时这里放养的牲畜多达两万头,草刚长出就被啃食。为响应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新疆玛纳斯县委、政府决定对这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整改恢复。采访结束后,队员从工作人员处获得了湿地老照片,并用摄像头记录下了如今湿地的新面貌。
为了更实际地了解湿地开发恢复工程,实践队员走访了周边居住的村民。据村民们说,为退耕还湿、退牧还湿,政府给他们进行了每亩500元的补助。队员还从政府官网获知,2015年湿地规划区域内的12000亩耕地、6万亩草地全部退还湿地。近年来玛纳斯依托湿地生态恢复项目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实践队员亲眼看到如今湿地公园栖息了多种国家级保护鸟类和野生动物,湿地有了食物链,真正的恢复了湿地生态环境。
工作人员说,目前新疆的湿地总面积为394.82万公顷,比2003年时增加了240多万公顷。实践队员采访湿地工作人员曾问他在这里工作数十年的感受,工作人员笑着说:“当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廖无人烟到车水马龙,看城市现代化极速推进。实践队员此次的实践地点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沙依巴克在维吾尔语中意为“戈壁上的沙滩”。实践队员在小区广场上采访了正在跳舞的大妈们。据她们说,从前的城区只有几栋零散分布的矮楼房,背景毫无例外都是连绵的荒漠,人们出行还都靠走路或自行车,城市的规划没有兼顾布局和细节,商店里的商品很少,人们的娱乐方式还很单一,高端的品牌和花哨的消费还在广告里......
实践队员亲身来到这里时发现,如今沙依巴克区的大街上高楼林立;路边栽种了许多树木,绿化率大大提高;居民的出行十分方便,私家车随处可见,共享单车地铁公交BRT等公共交通也十分畅通;商场超市的商品也早已涵盖衣食住行,足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实践队员询问改革带来的好处,几位广场舞大妈不禁感叹:“如今的家乡随手一拍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菜市场超市就在楼下,无论去哪花1块钱坐公交就能到达,小区设施也更全了,设立了警务站也不用担心安全了,要多方便就有多方便啊!”
采访后不久乌鲁木齐疫情出现反复,为确保实践安全,实践队员选择线上实践并时刻关注疫情动向。据新闻报道,疫情来临后,所有小区即刻采取了封闭模式并对所有人员进行排查和核酸检测,所有确诊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的救助,现代医疗的发达、信息的透明化、科技的不断进步让这座城市面对危险时临危不乱。这一切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为期20天的实践活动已进入了尾声,队员们感触颇深,纷纷感叹家乡的变化,同样认识到如今的新面貌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符合实际的改革决策和团结并具有强大执行力的人民。新疆,她的步伐从未停歇,变迁历程以百年计,可纵然年华有限,我们也想加入其中,做这一代的见证者!
【作者:王瑜璇 王倩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