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员正在采访医院主任医师 赵奕炜摄)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疫情严重程度不同,应对方式也不同。为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了解,7月13日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医缘体”暑期调研实践队5位学生,通过对五个省市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近几年的发展和计划的调研,进而了解全国的疫情防控情况。
战“疫”在于每个人——超大城市的防疫之道
团队成员李周冰于2020年7月11日,线上采访了在北京颐和园管理处从事古建筑建设工作的荣女士在疫情期间工作和生活上的具体情况。“虽然疫情阻碍了工作,导致施工项目的进度有所拖延,但我们改成了线上工作,工作模式的变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我们感染的可能。”荣女士说。大城市的疫情防控主要通过优越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控制了疫情蔓延的同时,由于城市巨大的市场、企业,保证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开销,使得北京等超大城市即使在疫情影响下,仍然有着很大的活力。而市民超高的防疫自觉性,也使得北京此类超大城市的感染并不严重。
“线上的数次沟通让我明白,原来一线战疫人员不仅仅是逆行的白衣战士,更是我们每一个人。”李周冰如是说“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抗疫战争当中,让我感受到了身为当代大学生自己肩上那一份责任、使命与担当,也让我自身有意识地培养、提升自己的家国情怀。”
线上线下结合——疫情之下的小城市医疗体系
赵奕炜在家乡重庆市永川区线上采访了妇幼保健院医院儿童保健科的孙主任。“我们会用时下流行的朋友圈、抖音、知乎等方法,把相关工作制作成小视频等,告诉家长哪个年龄段的宝宝应该去做哪些亲子互动,希望用这种线上的方式去弥补线下课程无法开展的遗憾。”采访了解到,孙主任和他的同事们把康复的工作转移到线上开展。此外,由于新冠肺炎早期症状表现有发热等,其所在科室出现人员紧张等问题,因此,医院各个科室均会抽调人手前往门诊部支援工作。这些措施很好地保证了医院的正常运行。
童嵩林在家乡贵州铜仁采访了当地卫生院的医生。“医疗防疫设施提前配备齐全,并且在此次疫情期间加强防护,使得铜仁取得了“0感染”的成效。”卫生院杨院长说道。国家近年来的医改政策,如“医共体”、扶贫、医疗一站式、即时即刷服务等惠民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对于第一次进行采访的赵奕炜和童嵩林来说,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采访对于本就不擅长沟通的我来说是一个挑战”童蒿林说,“我提前准备问题、模拟对话,最后鼓起勇气与医生线上联系,完成了任务,虽然过程有点挺尴尬,但还是挑战了自己。”“我寻访的老旧社区居民大多都是老人,有时走了一下午,连一份问卷都没发出去,尴尬、沮丧、生气、也想过放弃,那时,我也会和组员们吐槽沟通,也安慰自己,只有经历过失败,经过磨难获得的成功才是有价值的。”赵奕炜感叹道。这次采访的经历也是一次成长的过程,在采访中遇到困难,也在困难的解决中学习、成长、进步。
合作共赢——疫情之下的市场管理
疫情之下,城市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萎靡等情况,那么城市管理者们是怎么做的呢?
成员邓宇通通过对东营市河口区市政管理项目部城区中队队长进行采访了解到,在疫情防控取得一定进展后,市政管理部门与当地卫生部展开密切合作,稳步推进经济复苏,且市政管理部门在常态化防控的进程中推动地摊经济发展。“我们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按部就班、恪尽职守,坚决做好市场的防疫工作,让我地人民居家安心、出行放心。”市政管理项目部城区中队队长说道。东营市通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证了物价和市场的稳定,也保证了复工复产的顺利进行。
实践过后,邓宇通说:“实践刚开始,我们每个人都遇到了不同的困难,这些问题阻碍了实践的继续进行,这时我们开了一次会议,大家汇报各自的情况,一起商量解决对策,这样没几天我们就完成了大部分实践。”合作是共赢的基础,合作才能发挥出一个团队最大的价值,这次实践的经历也教会了队员们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实践,实践队了解到不同城市的的防疫体系,认识到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价值,也在实践中收获了责任担当,收获了迎难而上,收获了合作共赢。
【作者:高琪 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