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城镇化建设中垃圾填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方之志实践队队员袁庆吉、崔国庆、陈时杰于8月5日至8月17日走进大连市长海县小长山乡、山东省潍坊寿光市等地,就当地垃圾填埋场对当地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度调研。
相较于垃圾焚烧、高温堆肥等方法而言,垃圾填埋是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主要方法。四方之志实践队队员主要通过线上填写调查问卷、线下走访垃圾填埋场附近居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垃圾填埋对地下水资源、和土地的危害。
实践队员在走访调研之前,对垃圾填埋造成了水资源污染做了一定的调查,队员陈克兵、姜海涛了解到垃圾在填埋过程中导致的水污染主要属于二次污染,包括垃圾本身所含水分及有害物质,垃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及有害物质,地表水、地下水浸泡垃圾而产生的废水及浸泡过程中大量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回灌水这三类。在对垃圾填埋造成的水污染有了一定了解后,队员崔国庆、袁庆吉分别走访了大连市长海县小长山乡、山东省潍坊寿光市的垃圾填埋场,并对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及地质环境做了实地调研,并走访调查垃圾填埋场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大部分居民认为目前垃圾填埋场垃圾分类不够明确,容易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且部分居民认为垃圾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甲烷气体既是火灾及爆炸隐患,排放到大气中又会产生温室效应,且垃圾堆放所产生的臭气使居民生活质量降低。
通过实践队员的多日走访,综合三个地区在垃圾填埋时采用的不同处理方式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实践队对四省四地的垃圾填埋过程中造成的地质影响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地下水和滑坡两个方向。在地下水方面,给出对污染源进行有效的控制、采用回灌法方式处理垃圾渗滤液等方法。对于滑坡的预防和后期治理方面,采取建立维护制度、覆盖土层的维护的措施。对于已经造成影响的滑坡灾害,根据滑坡的成因机制、诱发因素及变形破坏模式,建议“抗滑桩支挡+排水工程+裂缝封填”与“削坡十堆填反压+护坡墙+排水工程”两种方案对坡体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此次暑期实践,各实践队员深入学习了科学的垃圾填埋方式,并将所学地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与此同时,实践队各队员的调研能力与实践经验也得到了提升。
【作者:陈时杰 张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