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研临沂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的发展现状、当地人才引智和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实际情况及当地中小学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措施,2025年1月14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会荟聚山河实践队走进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莒南县第一小学、“中国红村”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临沭团县委、临沂市博物馆、临沂市规划展览馆以及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七大地点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天地沂蒙英雄气,千秋精神尚凛然
荟聚山河实践队参观莒南县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内展馆 严鸿泰摄
在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就调研内容对陵园负责人进行采访。在谈及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辐射情况与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手段与方式时,陵园负责人指出,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的辐射范围主要集中于临沂市内,通过讲座、绘画比赛等方式进入校园,并在近年衍生出如老兵驿站等多种新兴形式。“鲁东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其孕育出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更是不可多得的精神瑰宝”陵园负责人向实践队员们说道。
荟聚山河实践队同红色朱村王经臣老讲解员的合影 李佳琦摄
“走在朱村的田间小巷,朱村人民生活和和睦睦,精神支柱薪火相传,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是实践队员们在参观朱村红色革命纪念馆后的感受。通过采访75岁朱村抗日纪念馆老讲解员王经臣,队员们了解到该园区接收大中小学、党政机关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年客流量达8-10万人次。对于老人自发建馆和爷孙两代人承接红色精神文化讲解工作的事迹,实践队员们表示由衷钦佩。在老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下,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物仿佛诉说着光辉的历史,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英雄先辈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枪声就是命令”以及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临走前,老人赠送给实践队员们亲自主编的《朱村志》,表达了对青年学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殷切期望。
荟聚山河实践队同江南大学沂蒙精神宣讲团合作展开实践 王晨懿摄
在临沂市博物馆、临沂市规划展览馆以及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实践队员们通过聆听战斗故事、观看影像图片资料和文献实物,沉浸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与此同时,实践队还与江南大学沂蒙精神宣讲团就沂蒙精神的宣传形式与内容挖掘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沂蒙精神的宣传工作应在实践中持续优化完善,从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经验、提升成效,为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开拓新路径”实践队员李鹤说道。通过此行,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领悟到沂蒙精神在革命胜利历程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探索人才引智样板经验,激发青年就业新兴动能
探索基层学校人才政策,投身实践方得真知。1月14日下午,实践队员们前往莒南县第一小学,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及人才返乡就业情况,对部分在职教师进行了详细的采访调研。莒南县第一小学少先队负责老师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情况时表示,“莒南县第一小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已有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年龄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并定期举办相关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与完善”。随后,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情况,队员们对部分在职教师进行采访,队员们积极向学校教师提问,对莒南县当今的就业现状以及促成人才返乡就业的种种因素形成了具体认识。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朱村,作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近年来,朱村人牢记总书记嘱托,依托红色历史发展起红色旅游,同时积极打造了现代农业、民宿等特色产业,成为当地“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核心村。在采访朱村村民时,实践队员得知朱村积极探索“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的致富路,将碎片化的土地、房屋等资源整合起来,打造集“红色文化教育、民俗文化体验、美丽水乡休闲度假、杞柳农业生产示范与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激发干事创新的新动能。
荟聚山河实践队在莒南第一小学同当地老师访谈 严鸿泰摄
“近年来,报名临沭县寒暑假青鸟计划的大学生远超预定岗位名额,有时一个实习岗位出现几百人报名的情况,这说明大学生返乡的热情较为高涨”,临沭团县委副书记向实践队员们说道。在团县委会议室内,实践队员同在岗参加青鸟计划实习的大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了解到了大学生青年们关于青鸟计划工作情况、返乡就业规划、实习经历等方面内容,获得了一手的访谈资料。
此次调研同时聚焦于人才返乡就业政策以及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促进队员们深入了解当地就业生态,在实践中上好红色文化学教育“思政课堂”,增强了爱党爱国精神。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强筋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为投身社会建设积蓄磅礴力量。
【作者:林倩宇 王艺诺 管建欣 赵心宁 李鹤】